考研云平台

【复试】2024年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admin 2024-03-11 00:47:36 考研复试 43 ℃ 考研云平台
考研云平台

【复试】2024年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电子书】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电子书】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4年考研复试重要资料。一、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提纲]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推荐资料。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②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材料分析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题库[仿真+强化+冲刺]

①2024年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五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推荐。②2024年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五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推荐。③2024年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五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推荐资料。

二、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2.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部分(不含教材)考研云平台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三、202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3.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参考书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版权声明

编写组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1

目录.............................................4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备考信息.....................5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参考书目........................5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6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复习提纲...................6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复习提纲...........................62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7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7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8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9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材料分析题精编..................119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仿真+强化+冲刺]...........143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14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14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149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155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161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167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17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17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179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185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191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196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201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01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07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12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18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23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备考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2.矛盾

【答案】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价值关系

【答案】是指外界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这里“外界物”是客体,“人”则是主体。

4.生产方式

【答案】指的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取得物质成果;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感性认识

【答案】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6.空间

【答案】是指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特性。日常所说的“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这些词,表示的就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

7.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8.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是有客观性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9.二元论

【答案】是一种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之间的哲学世界观学说。它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两个相互平行的实体,是世界的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为了把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本原结合起来,二元论往往最终倒向神学和唯心主义。

10.人生理想

【答案】是人为自己设定的并为之奋斗的高尚的、长远的目标。是人所憧憬、向往的美好愿望。其内容非常丰富,也可分为许多层次,如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理想总带有幻想和未来的成分,但它的根基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的社会实践。

11.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运动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事物的量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质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非连续性。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2.生产方式

【答案】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13.个体意识

【答案】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它是社会成员个人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

14.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5.价值

【答案】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所具有的用途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

16.人生态度

【答案】是指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所作为,还是消极颓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17.共产主义

【答案】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共产主义不仅要解放无产阶级,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19.生产力

【答案】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0.真相

【答案】与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通常叫做真象。

21.人生理想

【答案】是人为自己设定的并为之奋斗的高尚的、长远的目标。是人所憧憬、向往的美好愿望。其内容非常丰富,也可分为许多层次,如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理想总带有幻想和未

来的成分,但它的根基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的社会实践。

22.“实事求是”

【答案】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23.系统方法

【答案】就是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24.人生态度

【答案】是指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所作为.还是消极颓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25.认识的主体

【答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26.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答案】指的是,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即使是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从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7.“绝对时空”

【答案】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一种形而上学时空观,其特点是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截然割裂开来,认为是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和相对论的提出,证明了这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具有多种特性。

28.社会进步的标准

【答案】因为社会进步是全面的,所以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综合的。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道德的、文化的等等。在这综合的众多的标准中,有一个根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社会改革的普遍性

【答案】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丰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30.感觉

【答案】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的起点。

31.思想体系

【答案】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和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两类。

32.社会革命

【答案】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指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33.社会发展

【答案】通常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34.解放思想

【答案】就是要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5.共产主义

【答案】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共产主义不仅要解放无产阶级,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36.社会结构

【答案】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37.个人的社会价值

【答案】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38.人生目的

【答案】是指人在一生中所追求并努力使之实现的某种目标和对象。

39.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答案】作为社会历史观范畴,前者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40.不可知论

【答案】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41.社会改革的特殊性

【答案】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特点。

42.社会文明

【答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文明既指社会物质方面发展成果的结晶,又指社会精神方面发展成果的结晶。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进步的程度也就越高。

43.“两种生产”

【答案】所谓“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

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仿真+强化+冲刺]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

一、名词解释

1.理性认识

【答案】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历史决定论

【答案】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3.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答案】作为社会历史观范畴,前者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4.生物圈

【答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5.交往形式

【答案】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人们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的不同,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6.个人的社会价值

7.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答案】指的是,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既不能完全证实也不能完全驳倒当时提出的各种理论。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8.劳动资料

【答案】亦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二、简答题

9.简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五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一切真知,归

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及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从事新学科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①理论提供对客现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指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规律办事。②认识可以为实践活动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方案、步驟,对实践活动作出科学预见;③认识还可以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起组织和动员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另外理论对实践反作用的大小、深度、广度,有量上的区别。

10.简述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一般特点。

【答案】(1)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并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的最本质特点。具体表现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阶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这里所说的社会意识的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这是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玦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有着自己的发展史,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性和独特规律,其中杜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11.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答案】(1)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12.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哲学上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首先,静止是运动的度量,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离开相对静止来讨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这个运动究竟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造成的,而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其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自身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过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最后,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助于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很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

13.如何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能动性?

【答案】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用以指导群众的实践,变成群众的自觉活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的效果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规律和是否为群众所掌握。先进的社会意识所以能掌握群众,就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也要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影响。正因为它在群众中有影响,才能腐蚀群众的意志,束缚群众的思想,破坏群众的革命行动,从而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在群众中的影响一旦消失,它也就丧失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14.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答案】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使自然界满目疮痍。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持盲目乐观态度的人,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像马脱缰一样失去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的崩溃。持消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就必须扼杀科学技术进步,停止发展生产,“返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般的生活。这种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必然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既不要像古代那样作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像工业革命以来那样作自然界的敌人,而应该做自然界的朋友,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5.简述人口因素的作用。

【答案】(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对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它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且,它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起作用。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6.简述国家的特征。

【答案】国家与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显著的本质特征。

第一,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是同所有居民在利益上相一致的非政治性的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官吏,选贤任能。氏族内部的秩序是靠社会舆论、习惯和族长的威信来维持的。而国家不同,它是同居民群众不相符的、由特殊人物把持的权力机关。国家的武装力量是为奴隶主的经济利益服务的“特殊的武装队伍”从国家的这一特征可以看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暴力是国家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主要标志。国家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物质附属物。

第二,国家要向居民征收赋税。在氏族制度中,没有特殊的专门机关,没有特殊的消费,因此,无需也不可能征收赋税。而国家产生以后,常设的权力机构和官吏,需要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且,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社会事务的复杂化,设立了机构庞杂的国家机关,使用相当数量的公职人员,豢养更加强

大的军队,等等,而这一切都需要以赋税的方式从居民中筹集。

第三,国家按地域划分国民。按地区划分居民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分化造成的,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族组织分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等若干层次。氏族组织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只能管理有血缘关系的人。在社会划分为阶级以后,就不能再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了。首先,奴隶主和奴隶源于没有血缘关系不同的氏族,现在必须居住在同一地区;其次,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也发生分化,富人成为奴隶主,穷人沦为奴隶,原来的氏族机关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再次,由于生产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商业的繁荣,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居住着外来商人,氏族组织不能管理这些外人,外人也无权参加氏族组织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氏族组织,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的需要,它必须让位于按地区划分管理居民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让位于国家。

三、论述题

17.试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答案】当人们清楚地看到全球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后,不得不重新审视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类的需要。但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发展下去。即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兼顾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既包含了人类对发展的质和量之间辩证关系的自觉把握,也包含了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的认可、理解,表明人类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同环境要素之间的条件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注意看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可持续发展思想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一个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再把自然界当成征服、战胜的对立面,而应与自然界和睦相处。

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不平等现象,消除贫富两极分化;从根本上消除世界霸权主义,营造平等的国际关系,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富国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18.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反映对象的内容、方式和深度也都是不一样的,相互之间有质的区别。但是,它们又是同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所以又是辩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统一起来。

这一原理是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它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两者各执一端,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

这一原理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轻视科学理论,从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两者都是主观主义,会给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就可以克服这两种主观主义。

以上为本书摘选部分页面仅供预览,完整下载扫描上方二维码!

考研云平台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考研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