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云平台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admin 2024-03-09 16:16:05 考研复试 80 ℃ 考研云平台
考研云平台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电子书】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4年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一、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资料

1.《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古代汉语》[笔记+课件+提纲]

①《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②《古代汉语》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②《古代汉语》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精编。

②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古代汉语》简答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3)《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五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重要资料。②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五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重要资料。③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五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重要资料。

2.《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现代汉语》[笔记+课件+提纲]

①《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②《现代汉语》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②《现代汉语》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现代汉语》名词解释精编。

②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现代汉语》简答题精编。

②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现代汉语》论述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3)《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五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重要资料。②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五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重要资料。③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五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重要资料。

二、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3.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三、202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4.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参考书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7年;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四、本套考研资料适用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

编写组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封面............................................1

目录............................................4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复试备考信息......................7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目........................7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招生适用院系.......................7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笔记....................8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笔记...............................8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笔记...............................53

第1章绪论......................................53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53

考研核心笔记.....................................53

第2章语音.....................................58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58

考研核心笔记.....................................58

第3章文字......................................77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77

考研核心笔记.....................................77

第4章词汇.....................................85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85

考研核心笔记.....................................85

第5章语法......................................94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94

考研核心笔记.....................................94

第6章修辞......................................101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01

考研核心笔记.....................................101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辅导课件....................110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辅导课件.............................110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辅导课件.............................212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复习提纲....................290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复习提纲.............................290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复习提纲.............................297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301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301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310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327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334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352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题库[仿真+强化+冲刺].............369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369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369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372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375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379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382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385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385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388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391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394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397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400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400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404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407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410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413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现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41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41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421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42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431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436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441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441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44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451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45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461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46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46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471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476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482

2024年现代汉语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486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复试备考信息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7年;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招生适用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核心笔记】郑伯克段于鄢

1.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年的历史只有18000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年(公元前453年),比《春秋经》多了28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春秋时期鲁国共有12位君主,即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左传》广泛记叙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是一部重要的、独立的历史著作。《春秋经》虽然也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但是因为记事太简略,所以影响远远比不上《左传》。

(2)《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左传》的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划人物;在处理复杂的历史材料方面,作者也表现出非凡的能力,特别是描写战争,作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作者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极为出色,使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

总之,《左传》一书对后代的历史学、文学等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经〉的一句话。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郑国发生了一场历史事件,〈春秋经〉的作者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记载。“郑伯”是指郑庄公,“伯”是郑国国君的爵位名,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克”是战胜的意思;“段”是郑庄公的弟弟的名字;“鄢”是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整句话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他的弟弟段。”“克”本来是用于敌对双方的,现在却用于骨肉兄弟之间,这就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这种通过特定的词汇来隐含作者的意见和评价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而后人通过辨析经文的字句阐明其中隐含的意义,就

是儒家学派津津乐道的〈春秋经〉的微言大义。

不过,仅仅从这样一句话,我们实在无法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所以左丘明就对这句话作了详细的说明,写成了一篇长文,后来人们就把“郑伯克段于鄢”这句经文用作这篇文章的题目。从左丘明的叙述,我们知道了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原来,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公叔段,想让公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君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到目的。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将弟弟封在京邑。公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形成对郑庄公的巨大威胁。郑庄公老谋深算,表明上对姜氏很尊重,对公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一旦时机成熟,马上派兵伐段,夺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

这是《左传》的名篇之一。

2.课文第一自然段串讲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BC761年。

这一句中“郑武公”是谥号,下一句“庄公”也是谥号。所谓谥号,是在一国的君主或大臣去世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所封的号,带有盖棺论定的性质。因为“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是在郑武公和庄公去世后整理出来的,所以叙述他们生前的活动都要用他们死后的谥号,这是古代史书叙事的习惯。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同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子为妻。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名。

〈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2)【生庄公及公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庄公是郑国国君,所以用谥号称述他。公叔段:“段”是名,“叔”是弟弟的意思,“共”是段后来失败流亡的诸侯国名。及:连词,与,和。

〈译〉姜氏生了庄公和公叔段。

(3)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本指睡醒,这里是通假字,通“牾”,倒着。“寤生”就是倒生,胎儿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也就是难产。《史记•郑世家》里记载这件事情说:“生之难。”可以与此处相互印证。惊:吃惊,受惊,是个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用法,“惊姜氏”意思是使姜氏受惊。

〈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使姜氏受惊,所以取名叫寤生,姜氏于是不喜欢他。

(4)【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译〉姜氏喜欢公叔段,想要立他作太子。

(5)【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音qi4,副词,屡次。这个字读ji2,意思是“急”。弗:否定副词,一般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及物动词的宾语不出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弗”是“不+之”的合音形式。许:答应,同意。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她。

以上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3.课文第二自然段串讲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即位:就位,指开始做国君。为(wei4):介词,替,给。之:指代公叔段。制:地名,在今河南省汜(si4)水县西,又名虎牢,原来是东虢国的领地,东虢国被郑桓公所灭,制因而成为郑国的领地。

〈译〉等到郑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2)【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郑庄公。这里“公”是诸侯的一种统称,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不是一回事。此处“公”字的使用体现了母子地位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家庭内部的母子关系转变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岩:险峻,险要。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制,岩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判断句。

虢叔:是东虢国的国君,东虢封国始于虢仲,虢仲死后虢叔继位,《国语•郑语》:“虢叔恃势。”韦昭注:“势,地势。”《史记》里也记载说虢叔依仗制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傲威不驯,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就率领军队将他消灭了。死焉:死在那里。

佗:旧读tuo1,其它,别的。又写作“他”。“他”在上古汉语中只表示“其它的”、“别的”,作第三人称代词是到唐朝初年的事情。“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这种省略形式在《左传》里很常见,大概是当时的习语。

〈译〉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提出别的地方我唯命是听。”

制既然是一个十分险要的地方,姜氏要求把制封给公叔段,显然是有所企图。郑庄公的回答表面上看很尊重姜氏,实际上暗含锋芒,非常严厉。

(3)【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这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并且都省略了。“请京”的主语是姜氏;“使居之”的主语是郑庄公;“谓之”一句的逻辑主语社会上的人们。《左传》中“谓之”是一个常见的句式,指当时社会上人们普遍这样称说,这样认为。“谓之”的主语通常不出现。唐•孔颖达注为:“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其中用“时”称说“谓之”的主语。

京: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下文“京城”所指相同。京是郑国最的城邑,所以姜氏请求封给公叔段。当时郑国国都是新郑。

使居之:使公叔段居住在京这个地方。

大:即“太”,上古无“太”字,只有“大”字,如《周易》有“大极”,《春秋》有“大子”,《尚书》有“大誓”等。“太”是个后起字。“大”有极、最、过分等意思,“叔”通常是指小的,排行在后的,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称呼“大叔”,显而易见不只是一种尊称,所以孔颖达注云:“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由此我们知道郑庄公对公叔段采取了骄宠纵容的态度。

〈译〉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同意了,让公叔段居住在这个地方,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

(4)【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祭仲:郑国大夫。春秋时代大夫的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都:都邑,大城邑。《谷梁传•僖16》:“民所居曰都。”从字形上分析,“都”从邑,者声。后来引申指国都。城: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引申出“城市”的意思。“都城”即大城市的城墙。雉:古代丈量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一丈高一丈是一堵,三堵是一雉。百雉:三百平方丈。国:指诸侯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概念有区别。

〈译〉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指周代开国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所立下的制度被奉为标准。国:指国都,具体地说应是国都的城墙或国都的规模。叁:同“三”,数词,这里用作动词,“三国”意思是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三国之一”是说将国都城墙三等分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五之一”是省略的形式,应是“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同样,“小九之一”即“小国不过九国之一”,“五”和“九”都是数词用作动词。

〈译〉按照先王立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标准。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合乎法度,合乎标准。“不度”是说不合乎法度。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即违反了先王制定的制度。实际上,祭仲的意思是说,公叔段不按照先王规定的标准行事,而是擅自扩建京邑的城墙。作者没有直接写公叔段在京邑的所作所为,而是通过祭仲指口说明公叔段在京

邑扩充实力,已经对庄公的统治造成威胁。所以祭仲说:“君将不堪。”您将经受不了,意思是您将经受不住这种违法行为的冲击。

〈译〉如今京邑的城墙不合乎法度,违反了先王制定的制度。您将经受不住这种行为的冲击。

(7)【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庄公在此称自己的母亲为“姜氏”,是否是因为跟姜氏有严重的利害冲突,所以对姜氏不敬才如此称呼呢?不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法。欲之:姜氏想要这样做,“之”指代上述公叔段的违法乱纪行为。焉:表反问的疑问副词,哪里,怎么。这跟“虢叔死焉”的“焉”是两个词,只是都使用了“焉”这个字形。“焉辟害”就是怎么能避开祸害呢?

〈译〉郑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做,怎么能避开祸害呢?”

(8)【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呢?即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了表示强调,把宾语“何厌”提到动词“有”的前面来,然后用代词“之”来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为之所:双宾语结构,近宾语或间接宾语“之”指代公叔段,远宾语或直接宾语“所”是名词,处所,地方。动词“为”意思比较虚,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加以分析和翻译,在这里“为”可以翻译作“安排”。这种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不再使用了,“安排他一个地方”改成现代汉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是“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也有的学者把这类句式叫做为动结构,为之所=为之为所,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需要根据它所带的宾语具体理解,由于这里动词恰好也是“为”,所以容易误解,我们再看一个例句:《左传•襄14》:“天生民而立之君。”立之君=为之立君,给百姓立一位君主。回到“不如早为之所”,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即给予他必要的处置。

无:通“毋”,是一个否定副词,不要。无使滋蔓:不要让他的势力再发展了。下面“蔓,难图也”是解释上一句的,因为势力发展了,就难以对付了,“蔓,难图也”是一个判断句的形式,不过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表示解释。“蔓”与“难图”之间是假设关系,如果势力发展了,那么就难以对付了。

“犹…况…”是一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式,相当于“尚且…何况…”。蔓延开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是您的尊贵的弟弟呢?句中“乎”是疑问语气词,在这里表示反问,并不要求回答。

〈译〉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势力再发展了,如果势力发展,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是您的尊贵的弟弟呢?”

(9)【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义:指不义的事情。毙:倒下去。古代汉语中“毙”不是死亡的意思。这个字本写作“”,姑:副词,

姑且。之:指代公叔段自毙的事情。

〈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

通过姜氏为段请制、请京,到祭仲与郑庄公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到矛盾的发展,矛盾的主线显示出来了,而且已经彻底由家庭内部的矛盾变成外部的政治上的对立,所以外部人物也开始卷入了,祭仲一再催促郑庄公迅速采取措施,说明形势已经严重化,也明朗化了。

4.课文第三自然段串讲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不久。“既”表示时间过去,与“而”连用表示时间刚过不久,这里是指祭仲与郑庄公的谈话刚过去不久。

鄙:边邑,边远的地方。贰:两属,臣属于二主,与“专属”相对,凡是本属于某,后来又另属于某,就叫做“贰”。具体到这一句,西鄙和北鄙本来都专属于郑庄公,现在公叔段命令这些地方臣属于自己,这样一地有二主,就要同时向两方缴纳贡赋。因此所谓“贰”,总是对新臣属的一方而言。“贰于己”可以翻译为“同时臣属于自己。”

〈译〉不久公叔段就使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同时属于自己。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字子封,是郑国大夫。堪:承受,经得起。不堪:承受不了。“贰”是堪的宾语,表不堪之事,

《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第1章绪论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考点:语言及其性质,现代汉语概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方言考点:现代汉语的特点、地位

考点:历史的回顾、现代汉语规范化,大力推广普通话

考点: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考点:现代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考研核心笔记

【核心笔记】现代汉语概述

1.语言及其性质

(1)什么是语言

列宁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的性质

①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去观察语言现象,可以得出“语言是社会现象”的结论。

关于语言是社会现象,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a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社会的产生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必要和可能。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性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语言。语言的起源与人类本身的起源分不开。劳动创造了人,也就创造了语言。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人类以外的一些高等动物,虽然也能运用喊叫和上些动作表示饥饿、恐惧、喜悦、恼怒等感情和某些欲望,但却没有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基础的真正的语言。

b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休戚相关。社会上没有的事物,语言中就不会有反映。

语言又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传播。而积累经验和传播知识离不开语言。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经验的积累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语言。

语言也将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

斯大林说得好:“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将是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c语言没有阶级性

语言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服务。

2.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②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河南话就属于广义的现代汉语。

从狭义上说,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2)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①口语——人们口头上应用的有声语言叫口语。

②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叫书面语。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方言

我国一直在提倡推广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也就是推广民族共同语。

(1)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共同语就是一个社会(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既有它的共同语,也有它的方言。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来的,普通话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其发展过程。普通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而口语和书面语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

①普通话书面语的形成过程

汉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很早就有书面语言。古代的书面文语言就是“文言文”。普通话的书面语就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至清末有了雏形。

②普通话口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成比书面语要晚,因为书面语不受空间限制,而口语要受空间限制,至今仍是如此。从资料上看,普通话口语最晚在14世纪开始产生,发展到清末有了雏形。

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在清末均已有了雏形。但此前的科举考试仍用文言文。白话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经过激烈斗争,1919年以后的白话文在书面语中取得了主导地位,成了正式的书面语言。至到1949年,白话文才取得了合法地位。

1982年已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3)现代汉语方言概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内部还存在着分歧。根据各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目前一般把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

①北方方言

广义指北方话,语言学文献和外国语言学中又叫“官话”。分布地区最广泛,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七亿左右,占汉族总人口的73%。又可以分为几个次方言:

华北方言:分布于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在内)、河南、山东、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华北方言是“狭义的北方话“。

西北方言:分布于西北各省汉人聚居地: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

西南方言: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分地区,亦即“四川官话”。

江淮方言: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又叫“下江官话”。

②吴方言

主要分布于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不包括镇江本身)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又叫“江浙话”。吴方言的代表方言过去是苏州话,现在从影响上看,以上海话作为吴方言的代表较为合适。吴方言使用人口近900万,是汉语七大方言中的第二大方言。

③湘方言

主要分布于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习惯上称为“湖南话”。使用人口5000万左右。湘方言处于西南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包围之中,受它们的影响,湘方言的内部分歧很大。纯粹的湘方言是湘水、资水地区。

④赣方言

即江西话。分布于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代表方言是南昌话。赣方言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有关。战乱中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于江西,与当地的土话结合起来,形成了赣方言。使用人口3000万左右。

⑤客家方言

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边区地带,使用人口4000万左右。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梅县话是纯粹的客家话。

⑥奥方言

又叫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5000万左右。

⑦闽方言:

分布于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海南省、雷州半岛、浙江温州地区及台湾全省。

福建话内部又分为两大支系:

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

闽北话——以福州话为代表

也有人把闽方言分为五个次方言: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

总之,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各方言区人们使用的语言。把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是根据语言特征(主要是语音特点)划分的,不是根据地域划分的。所以方言线是复杂的、交错的。

广义的现代汉语分布地区广大,但现代汉语的学习对象不是某地的方言,而是普通话。讲方言是为了帮助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外国人之间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汉语的代表。方言是为某一地区的人服务的,不用于国际交往。普通话是汉语的高级形式,处于主导地位;方言则处于附属地位,且日益向普通话靠近。作为一门课程,现代汉语主要讲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

4.为什么要学习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现代的话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汉族的母语。

学了汉语,对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就成了自觉的。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学好现代汉语。要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没有基础知识是难以胜任的。

5.现代汉语的特点

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联合国的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也有其显著特点:

(1)语音方面:

①音节中元音收尾的音节占优势:

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如a、o、e、I、u、ü等。一般来说,一个方块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儿化音除外)。辅音,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不能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所以汉语音节绝大多数是以元音收尾的。

②声调是不可缺少的:在汉语中,每一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是声调语言;轻声属于变调)。声调是汉语所特有的,其他语言都没有这种现象。声调不仅可以使语言抑扬顿挫,而且还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③元音占优势,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较多,如ai、ei、ao、ou、iao、iou、ia、ua、ie等。

④没有复辅音。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用在一起的现象。而英语中有复辅音,如:text、photo等。

(2)词汇方面

①双音节词占优势

②语素以单音节为主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以双音节为主,语素当然以单音节为主。

③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

(3)语法方面

①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汉语缺乏形态,词形变化少,词序和虚词是两大语法手段:

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

我的弟弟——我和弟弟

你回去吧!——你回去吗?

②语法结构的一致性: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等,其语法关系一致。如:年轻——思想落后——飞机起飞都是主谓关系

③量词十分丰富:个、只、朵、本、辆……英语中没有量词。

④大量运用语气词:吧、吗、呢、啊、呀

⑤词类转化是经常现象,而且往往没有形式标志(词的多功能性):

他在教室看书。(介)

他在教室。(动)

他在看书。(副)

⑥词义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

6.现代汉语的地位(略)

【核心笔记】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1.历史的回顾

2.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规范化”就是要求语言合乎一定的标准,使语言进一步完善和精密。民族共同语都是高度规范化的,汉语也是如此。1949年以后,全国政治空前统一,经济空前发展,共同语也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规范化工作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问题讨论会,目的在于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经过讨论,肯定了以下几点: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任何语言都有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首先订出了语音标准。当时提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张共同语以北方话语音为标准,因为白话文(书面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此意见),而且说北方话的人多。另一种主张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最后决定了后者,因为以北方话作为语音标准实际上等于没标准,因为北方话使用范围大,地区广泛,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如天津、山东、河南、东北等都属北方话,但它们之间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共同语不能以地区方言(包括许多地点方言)作标准,而应以地点方言(较具体)作标准。“国语”是普通话的前身,也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有人认为这样把语音标准规定得太死了,不便于大家学习,但是还是不能因此而改变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了。

当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非完全照搬北京语音。

(2)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呢?因为从普通话的形成史来看,它的词汇一直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包括两个方面:

①舍弃北方方言中过于土俗的词语:各地都有只在本地区流行的土俗语,普通话都是不吸收的。

②吸收非北方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客家方言、闽方言等不属于北方方言,但普通话也从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北方方言中没有的词语。

(3)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是最小的,但它比语音、词汇更易进入普通话,因为它是书面的。所以普通话语法也应有一个标准。

现代白话文很多,只以典范的为标准。所谓“典范的”,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是说是现代的、又是白话文。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辅导课件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辅导课件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隸古定:

【答案】隶古定,又叫“隶古”“隶定”。是用隶书把古文字确定下来。如把“”隶定为“系”。

先秦古籍都是经过隶定后流传下来的。后来,把出土的古文字,根据其结构用楷书写下来,也叫“隶古定”。

2.衍脱

【答案】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3.浑言、析言

【答案】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分析地说。这是一种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使用的一种术语。

4.疏

【答案】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占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庸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昂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令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出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诗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5.四体二用说

【答案】“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6.句读

【答案】古书一般是没有断句的,古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常在一些语气停顿或语义结束的地方加上一些符号。通常这些符号有两种,即“、”和“。”。“、”,《说文解字》云:“、,有所绝止,、而识

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的“读”字。在一句话意思表达完整的时候,人们通常画上一个圈,这就是“句”。直到近代以来,现代标点法才逐渐取代了“句读”。

7.知府

【答案】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8.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9.四六

【答案】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格式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

其语言特点是: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文句讲求音韵上的平仄、意义上的对偶。重视用典和藻饰。

10.伪变

【答案】伪变——伪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伪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使汉字丧失了构形的理据。

11.出韵

【答案】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12.序跋

【答案】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13.入派三声

【答案】指古代的入声字,到元代《中原音韵》中,派人阳平、上声和去声。这种分派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全浊声母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变去声,清声母字变上声。如白(並母)、狄(定母)、直(澄母)、舌(船母)、贼(从母)、涉(禅母)、闹(祟母)、活(匣母)、杰(群母)、俗(邪母)等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纳(泥母)、禄(来母)、蜜(明母)、热(日母)、虐(疑母)、药(喻三母)、悦(喻四母)等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笔(帮母)、法(非母)、劈(滂母)、德(端母)、秃(透母)、质(章母)、出(昌母);足(精母)、促(清母)、郭(见母)、恰(溪母)、室(书母)、速(心母)、乙(影母)等清声母字读上声。

14.九族

【答案】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族的姓。后世所谓诛九族,就是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氏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15.绝句

【答案】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16.《四书集注》

【答案】南宋朱熹著,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四部书。

17.讹变

【答案】“讹变”二字在文字学中有其特定的解释,是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由于字体的变迁、传抄的错误等原因产生了一些错别字,后人继续袭用这些错别字,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由此错别字就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字体的一种现象。

18.疏

【答案】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19.一字豆

【答案】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又称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20.联绵字

【答案】也叫连绵字、连语等,是一种复音节的单纯词。一般由两个音节联缀在一起,构成一个词,表达一个整体意义,不能拆分。

21.偏义复词

【答案】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

22.七音

【答案】古代汉语七类声母的总称。①宋代郑樵《七音略》认为传统的五音未能涵盖来母和日母,遂增加半舌音和半齿音,成为七音。②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把七音分为:角音(见溪群疑鱼)、徵音(端透定泥)、宫音(帮滂並明),次宫音(非敷奉微)、商音(精清心从邪)、次商音(知彻审澄娘禅)、羽音(影晓么匣喻合),另外还有半徵音(来),半商音(日),基本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23.反切

【答案】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4.二十八宿

【答案】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这二十八个星宿就被称为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2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26.四象

【答案】划分出二十八星宿来之后,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叫做四象。

27.正义

【答案】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

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28.韵脚

【答案】诗歌中各句押韵的字叫“韵脚”或“韵字”。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韵脚为“深”、“心”。

29.借对

【答案】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方式,指利用-字多义或两字同音来构成对仗。

30.《中原音韵》

【答案】元朝周德清根据当时北曲编写的一部反映当时实际语音的韵书。全书将“平水韵”归并为十九个韵部,不以四声区别韵部。书中已将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平声已被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全浊声母的上声已变为去声,全浊声母已经清化。

31.之为言

【答案】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32.十三经

【答案】指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论语》、《诗经》、《孝经》、《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33.破读

【答案】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34.反切

【答案】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35.三十六字母

【答案】指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等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旧传为唐僧守温所创,其实是宋人在唐末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而成,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声母。

36.近体诗

【答案】古代诗体的一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3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38.《切韵考》

【答案】音韵学著作。清人陈澧著。是清人研究《广韵》音系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全书分内篇6卷,外篇3卷。根据《广韵》反切上、下字的同用、互用、递用等条例,系联出了《广韵》的声类和韵类,共分声类40类,韵类311类,这一结果对中古音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题库[仿真+强化+冲刺]

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

一、名词解释

1.绝句

【答案】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2.词牌青玉案

【答案】汉张衡诗“何以报之青玉案”,调名取此。《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青玉案词牌格律: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3.行中书省

【答案】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4.平分阴阳

【答案】指古代的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它以声母的清浊为分化条件:清声母字(包括全清和次清)变为阴平,浊声母字(包括全浊和次浊)变为阳平。如全清:帮(帮母)、方(非母)、当(端母)、张(知母)、相(心母)、庄(庄母)、章(章母)、商(书母)、香(晓母)、央(影母)。次清:滂(滂母)、芳(敷母)、汤(透母)、仓(清母)、昌(昌母)、康(溪母)。全浊:旁(並母)、房(奉母)、堂(定母)、肠(澄母)、藏(从母)、常(禅母)、强(群母)、航(匣母)。次油:忙(明母)、囊(泥母)、郎(来母)、瓤(日母)、玲(疑母)、羊(喻四母)。平分阴阳的现象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宋代的文献资料也有所反映。但明确地把平声分为阴阳两个调类,是从元代《中原音韵》开始的,在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中,都存在这种现象。

5.联绵词

【答案】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指上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除叠音词以外)。这些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联绵词中双声叠韵的占大多数。

6.三十六字母

【答案】指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等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旧传为唐僧守温所创,其实是宋人在唐末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而成,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声母。

7.骈体文

【答案】是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8.转注

【答案】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9.引经

【答案】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10.譬况法

【答案】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发音情况的方法替汉字注音。

二、简答题

11.什么叫“形训”?

【答案】训诂学术语,是一种根据汉字形体结构来训释词义的训诂方式。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与意义有着直接的联系,故古人在解释字义时,往往通过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这种训诂方法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使用,并一直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为人们使用,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这里以“中心”解“忠”就是形训之例。

12.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

【答案】词类的活用是指汉语中的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的“奇”,形容词作谓语而又带上了宾语,具有了及物动词的特点,为意动用法;“宾客”本来是名词,在句中作了谓语而且带有宾语,具有及物动词的特点,为意动用法。

13.什么是“十三经”?

【答案】“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其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从汉代五经到七经、九经,再到十二经,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十三经的说法,具体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4.简述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答案】(1)性质关系各不相同:古字和今字的产生时代有先有后,它们之间是纵向的历时关系;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的用字现象,其间为横向的共时关系。

(2)形体关系各不相同:古今字的今字往往是在古字基础上增加或更换形符而成,通假字与本字形体无联系。

(3)意义关系各不相同:古、今字意义上有联系,而通假字与本字意义上无联系。

15.《十三经》是哪十三部?

【答案】《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16.简述异体字形体差异的几种情况?

【答案】(1)造字方法不同,主要表现为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如“凭”与“憑”、“渡”与“泪”。

(2)声符相同而意符有别,如“咏”与“泳”、“叹”与“歎”。

(3)意符相同而声符有别,如“线”与“缘”。

(4)声符和意符都相同,而摆放的位置不同,如“惭”与“慙”。

(5)形体截然不同,表现同是形声字,而声符和意符都不相同。

17.古代汉语有哪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

【答案】(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

18.如何区分“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答案】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不能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于特定表达语气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例如:“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正常的句式应是“尧之为君大哉!”“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即“汝之不惠甚矣!”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则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不属于“倒装”。

2024年古代汉语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

一、名词解释

1.檄

【答案】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

2.韵目

【答案】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3.四象

【答案】划分出二十八星宿来之后,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叫做四象。

4.双调

【答案】词的体制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阕或上下阕、上下片。

5.等

【答案】等韵学术语。又称等第、等列、等位。是等韵图表现韵类的一种手段。早期等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把《广韵》韵部用图表方式分为上下四列,通称四等。诸韵类分别归属在不同的等位中,就有了所谓一等韵、二等韵、三等韵、四等韵之分。古人划分等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主要元音标准。一个是介音标准。主要元音标准是清人江永在《音学辨微》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这里的“洪细”主要指的是元音开口度,此外,西人高本汉又认为一、二等无[i]介音,三、四等有[i]介音。

6.互文

【答案】互文——称作“互辞”、“互言”、“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指的是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的。

7.异位字

【答案】指有相同的构件构成,只是构件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8.工对

【答案】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形式,因其讲求工整,故称“工对”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9.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指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认为……怎么样”,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0.词牌

【答案】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二、简答题

11.何为“破读”?

【答案】古汉语中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也叫“读破”,这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考研云平台

本文TAG: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考研云平台